郑东:近两年来的中国哲学界争辩及哲学发展问题域

作者:郑东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副编审)

 

  一、争辩的背景与阵势

 

  任何发展都无疑是运动中的态势。而哲学活动又总是在疑虑和思辨的状态下完成 的。既然哲学发展是动态的思辨过程,那么这样的思辨就必然包涵着和裹携着激烈的批 评和尖锐的争锋,因此我们可以确认,哲学的发展往往体现在或者说依赖于哲坛上的批 评与争辩。可喜的是,近两年来中国哲坛上的批评争辩风气正逐渐兴起。笔者主要通过中国知网作过详细统计,从2007年情况看,公开发表的涉及哲坛争辩的文章已经有45篇, 虽争辩的哲学问题略显零乱和尚在浅层,但文章的数量已经有些可观。2008和2009年的 哲坛更是不平静,新老哲学专家纷纷上阵,唇枪舌剑,争辩不休,公开发表的涉及哲坛争 辩的文章125篇,其中2008年达76篇、2009年49篇,争辩双方的态势可谓壮观。争辩文 章出自77家学术期刊和报纸,其中2篇以上的23家。①这些争辩文章分两类,一类是直 接锋芒对话的可谓商榷类,一类是无明确的争辩对方的可谓质疑类(参见下页“2008— 2009年中国哲坛争辩阵势图”)。从争辩的原由和风气看,2008—2009年的哲坛争辩是 2007年哲坛争辩的延续和传承,但它的进步意义在于,比上一年的争辩更加激烈,争辩的 论题更加集中,涉及的哲学问题更深刻、更高一层次。这就更加有利于哲学意识的培育、 哲学思维的锻造和哲学精神的提升。在学术界频发学术不端事件,人们性情浮躁,甚至扔 掉了冷板凳的逆流中,却有一大批哲学工作者顶住这股逆流。如此庄重认真地在做着真 正的学术工作,实在是难能可贵。他们的文章值得一读,他们的争辩风采应该写在哲学发 展的旗帜上,他们的辛勤劳动应当得到哲学界乃至学术界的尊敬和赞赏。

 

  以下是发表有2篇以上争辩文章的来源报刊23家,凡属学报均系文科版。东岳论从(6)、哲学研究(5)、社会 科学论坛(5)、探索与争鸣(4)、学术月刊(3)、现代哲学(3)、哲学动态(3)、汕头大学学报(3)、学术研究(3)、马克思上义研究(3)、江西社会科学(3)、湖北大学学报(2)、中州学刊(2)、马克思丰义与现实(2)、江海学刊(2)、湖 北社会科学(2)、天中学刊(2)、江汉大学学报(2)、延边大学学报(2)、宁夏党校学报(2)、文艺理论研究(2)、福建 论坛(2)、光明日报(2)。

 

  二、对争辩文章哲学观点的梳理和概说

 

  商榷和质疑其实就是思想碰撞。总会生发思想火花。细读125篇争辩文章,能够感知作者对哲学问题思考的力度,而且也认知了作者独辟蹊径的研究方法。

 

  (一)人学问题是争辩的主要问题

 

  文章虽不是专为人学主题而争辩,但在争辩中突显出作者的许多人学观点。何中华 强调人的存在现象学,他说马克思哲学立足于人的在场性诠释感性世界的历史生成,本 体论原初范畴的确立只有回到人的存在本身才是可能的。孙亮关注解决“人之谜”,他说 人的思维最本质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马克思强调人类生存的现实自然界 是人化自然,真正意图是根本上摆脱自然界对人的奴役。孙亮还强调天然自然界与人类 的关系,天然自然界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会发生正价值和反价值。易小明指出正义可分为 基于人的差异性的正义与基于人的统一性的正义,人权平等是根据人的统一性原则而生 成的。郝孚逸指出解决异化所设定的人的学说要求和人的解放途径是从人的社会生活出 发不断从人性构想的哲学化提升过程。陶富源阐释了规律生成与人的活动,人们可以根 据自己的价值目标加以选择创造。白利鹏强调理解人类的命运,历史复杂性观念有必要 有可能作为人类理解其自身命运的新的思想自觉。许恒兵、王南浞点明了依托复杂性科 学解决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性关系的困境。冯雪强调马克思哲学语境中的实践是指人的 自我生成活动,能变为全面诠释实践的内涵。张全胜强调埃尔斯特以人性的需要来分析 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依据有两个即马斯洛和海勒需要理论的支撑以及他本人的方法论 上的个人主义依据。田义勇指出就知来说。离开人的对象化活动就无从谈起。唐坤指出马 克思主张在以人为本与以自然为本的一致性基础上的实践的社会观,反对把自然界和社 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周书俊指出现实生活中的人,只能是精神与肉体的 统一体,身体的解放与精神的解放也只能在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人中体现出来。

 

  (二)关于马克思哲学问题

 

  中国哲学的发展无论如何也绕不过马克思哲学问题。所以,在马克思哲学问题上争论得比较激烈。何中华强调正视马恩的思想异质性,恩格斯试图建立自然辩证法,马克思只是把黑格尔辩证法改造成了立足于人的存在的实践辩证法。齐长立、赵云耕指出马恩 的哲学是基本哲学立场一致基础上的现代唯物主义哲学内部的分工、视野和关注点的差异和互补。朱天明指出马克思的新哲学既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两次转变所形成的,也是所创立的新世界观的基本范式。王贵明强调“重新理解马克思”不具合法性,其实质是转向不可知论。孙亮点明了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是哲学终结论者,马克思在终结思辨哲学之后拯救出积极世界观。实现了哲学变革并开辟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解放学说。王贵明指出将马克思哲学思想归类为康德式不可知论哲学是没有文本根据的。当同一性概念是指认识世界的可知性问题时,它的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讲的是思维不能彻底认识世界,即休谟、康德式的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当他的同一性概念被理解为是以存在或以思维作为出发点时,它的异质性概念可理解为是回答世界的本原问题。郝亿春关注意识的内在性,借助马克思哲学中饱含意识的真实个人,可以克服当今五花八门的虚无主义。田旭明指出中国马克思学是学科而非范式,它本身有着清醒的研究范式自觉意识,表现为文本锵读、学术对话、现实引导。朱立元指出马克思继承了从亚里士多德到德国古典哲学将实 践与理论作为对应概念的传统。马克思一开始就对实践作广义的理解和应用,把物质生产劳动看成实践概念最基本的含义。朱立元又指出马克思实践观中确实包含着存在论维度和内涵,为美学研究及发展开启崭新的可能性。实践存在论美学正是以马克思唯物史观固有的存在论思想及其与实践观的结合为理论基础的。洪光东强调必须站在世界整体的高度,从社会形态演进统一性与多样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典型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出发,正确理解马克思“五形态论”。马文保指出马克思上层建筑概念,应包含诸如道德关系、思想关系等。政治结构无法涵盖和取代上层建筑。段忠桥指出对方所说的异化概念在历 史唯物主义理论中连象征性、边缘性的地位都谈不上,更不要说实质性基础性的地位了。张红岭指出对方混淆意识内在性和内在意识,这对把握马克思通过瓦解以我思为建制的 近现代形而上学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的性质是无益的。禹国峰、杨东柱指出马克思辩证法 是实践的,但不归结为实践辩证法。

 

  (三)中国传统哲学问题

 

  中国哲学思维博大精深,对其阐释和认识就有所差异。黄玉顺指出“生活儒学”首先 关注的是生活及其情感显现即仁爱情感。祝瑞开指出应正确认识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 判定儒家是维护封建统治和等级制度是以逆流抹杀主流。许苏民指出中国哲学本体论不 仅回答了什么是也回答了怎么是,反映了对世界辩证本性的认识。周浩翔指出不能用西 方背景下的哲学观念硬套中国固有的哲学。哲学本无固定的形态。哲学自身也在发展变 化。李光华指出判定《老子》是道物二元论者值得商榷。李存山强调孟子的民贵君轻说并 非视民为工具,孟子并非尊天子贬诸侯。张瑞涛指出和合学是对传统哲学的批判、继承与 发展,是以中国哲学思维注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吴学满指出在《新原人》形上与形 下得到了有机结合,使新理学之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的实现成为可能。陈晨捷指出以后 学的思想来表述孔子的德论,有过度擢拔孔子理论高度的嫌疑。蒋成德指出无论孔子还 是其儒家学派对异端思想都是不宽容的。安继民指出中国人不设定先验绝对的本体,不 求真而求道,这迥异于亚里士多德对实践理智的理解。姚晓蒙指出真正称得上中国传统 主流文化的是兵家的谋略文化。刘笑敢指出研究者对中国哲学之身份与功能、目的与方 法的多样性缺少反思与交流,缺少共识与准绳,应有所正视和改变。

 

  (四)意象与实践美学问题

 

  对美学问题的争辩是一个亮点。石长平指出实践美学论者卓有成效地对实践的概念 范畴和重要命题进行拓殖创新,不会导致实践美学的终结而是对实践美学的思想内涵和 理论形态的丰富发展。章辉指出新实践美学脱离当代的审美实践。缺乏对现代处境中人 的活动的反思和人的存在状态的关注,其存在价值值得怀疑。杨家友指出用实践的精神 现象学原理对实践美学中的善、自由、主体性进行反思是突破口。郭玉生强调新实践美学  扩大了阐释阈限,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成果。贾玮指出了实践美学讨论中的理论曲解与误读。张宗龙、司振龙在文中重新解释了康德的美的理想。宋妍指出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两个范畴并未解决其原有美学体系中固有的矛盾。毛宣国指出意境作为美学范畴被命名是以民族的诗意审美为基础的。曹桂生指出意象与意境有联系又有区别,意象、意境、典型同为相辅相成的审美范畴,均代表着艺术的最高审美境界。周启光指出动物与人类高级思维觉快感及其对低级快感的联觉作用都是美感。

 

  (五)涉及当代哲学及哲学原理的问题

 

  杨学功指出应抛弃对自身特异性的自恋。全球化并没有也不可能消灭多样性和差异 性。只有在追求现代性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性。为此必须接纳现代文明的普遍价值。鲍金指出市场化丰富了人的感觉世界,市场机制为文化发展提供基础和平台为文化传播应用提供技术手段。简圣宇指出在主体性思维中,现实物的现实性被规定为客体性,很难把主体间性上升到超越的领域进行理解。简圣字又指出主体间性范畴不可失却审美的维度。刘歌德指出科学反思唯物辩证法矛盾学说。不能否认矛盾、矛盾思维。陈琪强调以干涉概念分析国际干涉行为的合法性比使用其他概念更适宜。张铭指出以基督教教义去证成宪政政治正当性不可取。宪政政治体现的正义是一种动态生成的、底线性的和消极被动执行的世俗正义。张欢指出基督教正义一元论转变为世俗政治正义的过程中并非极权政治的土壤。张欢指出正义一元论是对价值僭越的批判、历史事实的回归。郭文亮、王经北指出既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简单等同于普世价值,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与普世价值完全割裂开来。赵科天指出全部社会生活是一个大写的实践,更接近唯物史观精神实质。尚新建指出主体的自主与理性的运用密不可分。发掘哲学资源,解释个体的不一致与公共原则之间的关系,说明在多元化世界能否有或如何有共同的公共原则。刘放桐强调肯定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的转向是向现实生活和实践的转向是求实态度的体现.能突出马克思在哲学上的变革意义。张朝松指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只是哲学根本问题向两个方面的展开而已.两者间的争论往往是无的放矢和意气用事。俞宣孟指出任何用对待普遍知识的方法表述所谓普遍价值不但在理论上有困难,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没益处。倪荫林指出a=a与1=1是人们经验活动中同质性运动和对象的相对稳定的同质性在人的意识中反复叠合的反映,对理解抽象命题意义、清除唯心主义有启示意义。祝青山本质主义科学观的错误在于形而上学预设性、消解了认识主体、导致价值理性缺失。王金福指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命题。丛大川、杜胜利指出决定反决定规律并未真正揭示事物间联系的性质。王亚娟关注沃勒尔的结构实在论,数学结构的连续性表达了实体间的真关系。刘宗碧指出生产力应作为人的主体发展能动表现和展示本质力量的规定理解,不是单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舒远招专注于质的定义,质应定义为“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规定性”。杨桂花指出对沿用列宁物质定义的质疑是误解了列宁物质定义的精神实质。王金福又关注到解释学的哲学化与哲学的解释学化,哲学应作为世界观理论得到发展。余栋华指出观念的唯物主义概念成立的要件是所指向对象真实存在和正确揭示对象本质特征。王文虎指出辩证法的本性就是不承认任何终结性的东西存在。施德福指出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和谐思维割裂开来是难以成立的。黄斌指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有“本体论的”和“观念论的”两种视角。马佩指出贬斥中国古代逻辑思维是不正确的。周志荣指出无论将逻辑等同于逻辑学还是取消本体性质的逻辑,都是两个概念混为一谈,欠妥当。马佩指出逻辑真理是可错的。梅祥说,我们必须坚持逻辑真理不可错。王春华指出形式逻辑的概念系统不存在两个相同的概念,逻辑中同一性的可替换原理未真正确立。李锐锋、鲁琴指出克隆转忆人技术的实质是对自然生命的限定促逼和强求,有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性后果。

 

  另外,王四达对普世价值的讨论较活跃;张忠义、刘秦闰、董志刚分别对有关书籍和 生态美学作了质疑:韩东屏就对方关于克隆转忆人的质疑作了辨析和批驳。

 

  三、由争辩得出的启示与对争辩的总体评价

 

  首先是哲学研究最佳方法的强化。中国当代哲学的发展为何步履艰难?究其主要原因应该是未能以哲学的方式进行哲学研究,或者说未能训练成一种哲学研究的最佳方 式。哲学是反思性与辨识力极强的科学,如果要“让哲学成为哲学”嘁必须非提高和强化 哲学思辨的能力不可。哲学思辨通常指的是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或工具对哲学问题进行反 思和辨识。但是在哲学思辨方面我们中国人与西方人相比较,“缺课”现象非常严重。因为中国社会以往并不看重思辨能力。西方国家则从小便开始训练孩童的思辨能力②,而中国 人从社会的大环境乃至家庭生活所重视及要求的一般却是“服从”。学校教育很少开放学 生反思空间,把学生的思维圈在教科书中也就埋没了学生质疑探秘的天性。思维形式是 决定人的认知潜力的重要品质。这种思辨缺课型的教育环境对中国人的哲学研究方式显 然是大有弊端。2008年的哲坛争辩一扫陈规陋习,这些争辩文章就是在怀疑辨析的基础 上展开其创新过程的,特别是王金福、何中华、易小明、孙亮、王贵明等专家学者的文章给 人的思辨冲击力尤为强烈。他们的思辨逻辑周严、脉络清晰、丝丝人扣,尽显哲学功力。这 种最佳研究方式表明思辨能力的训练是哲学研究急不可待的任务。只有将思考辨析作为 哲学研究者的生活常态与生命意义的自由追求。才能有望解决哲学思辨的危机和哲学思 想的贫乏。

 

  其次是争辩问题的焦点预示着中国哲学正在向深层次发展,甚至拓宽延伸了哲学范 畴和模式,正在使中国哲学走出所面临的最为深陷的困境。哲学其实就是人对世界的深 层次上的思考。哲学发展的动力正是来自怀疑与反思的哲学精神。哲学的活力与哲学发 展的程度正是由哲学家们是否持有怀疑与反思的精神所决定的。哲学家的高明幽默之处 就在于他们热衷和躬行于思考、怀疑和反思的哲学思域和哲学实践。哲学思域是无限广 阔的,因此哲学所面临的问题是深层的无穷无尽的,哲学实践的探究也是无止境的。比如 ①韩震:《寻找哲学之乡:创新智慧——以哲学的方式进行哲学教育),载《中国教育报》。2004年5月18日,第 3版。 ②《何谓思辨能力?》。争辩中的人学问题就是哲学中的深层次问题,特别是人学现象学问题、人类的生存和命运问题,是哲学发展的焦点问题。因为哲学的当代价值落到实处,就应当体现在如何面对 当代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生存境遇的根本问题上。①     再次是争辩的展开营造着哲学繁荣和进步的氛围。为哲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说明了争辩在何种状态下能够促进哲学发展。从而为哲学发展找到问题域。争辩是百花 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生动体现。所有参与争辩的人员共同担负起国家的哲学使命,及时发现新疑点、新问题,摒弃循规蹈矩,开启创新思维。这些雄辩者中间既有老哲学家也有哲坛新秀,争辩文章既有与老哲学家的探讨也有与年轻博士的商榷,有的为了辨明某个哲学问题而不惜反复几次商榷和回应。

 

  第四是给予哲坛争辩支持的良好环境。其实中国哲学史上不乏哲学争辩、百家争鸣的优秀传统,稷下学宫的诸子士人之间的争辩和对话是很好的样板。一些富有思辨内涵和哲学理性的寓言故事得以广为流传,有的早已成为汉语里的成语。今天的哲坛争辩自然渗透着古代哲人留下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国家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和应用,国家传媒舆论机器也注意加以正确引导。各学术期刊纷纷开启发表哲学争辩文章的园地,从而维护了哲坛争辩的良好局面。

 

  第五是争辩者体现出了哲学家的品质。他们“本着学术争鸣的精神和原则”⑦,善于独立思考钻研哲学问题,勇于参与哲学争辩,注重双方的哲理互动和思想交流,善于发现对方的“理论困难”,以“同情的了解”为前提而进行“敬意的批判”。④双方都是为了辨明哲学问题、促进哲学发展,态度都是认真平和的、是朋友式的对话和批评,又不失哲学家的文雅、宽容和睿智风范。哲坛争辩的这种哲学家的良性互动无疑孕育了哲学的学术生态域。

 

  第六是争辩文章撰写得诚恳认真。凸显高超的哲学素养与学术性水平,因而在2008--2009年所有的哲学研究文章中所占的份量不容忽视,注重完成哲学观念的自我变革与自我审视。这是哲学创新的良好开端。

 

  第七是问题和弱点比较明显。一是总的来说参与争辩的人数和现有的从事哲学研究的人数相比较尚嫌稀少,从这方面看,争辩文章的数量还并不算很多。二是争辩文章大都发表于普通型的学术期刊,而哲学类的专业期刊对争辩文章似乎不予青睐、发表的数量太少。这说明专业期刊对哲学争辩的支持和研究还不够得力。三是哲坛争辩环境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强、分管哲学界和哲学管理部门的官方政府对哲学发展事业重视不够、倡导支持工作薄弱,争辩文章的总体旨趣距离哲学发展的焦点还是比较远,如何瞄准促进哲学发展这个目标应是哲坛争辩的努力方向。四是争辩文章整体看创新力度和思辨力还不够强,有的争辩文章的哲学思考不够大胆且拘于老框子。而应当恢复哲学研究的深层的历史丰富性和文化丰富性,这样才更有哲学创新力度。五是个别的老哲学家、老学者面对争辩对方的商榷迟迟未予回应。

 

  ①衣俊卿:《新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阐释结构——从“马克思哲学论坛”说起》,载《哲学研究》,2007年第11期。

  ②何中华:《是“谬见”,还是真实?——对一种责难的回应》,载《现代哲学)。2008年第3期。

  ③孙正聿:《学术批评与学术繁荣》,载《光明日报》,2007年7月24日,第11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