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心理调适
疫情突发,不仅威胁着公众的身体健康,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健康。及时加强心理疏导,做好人文关怀,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一环。各大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始终致力于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全覆盖的心理干预和疏导机制。“护航计划—乡村教育守望”暑假社会实践队以生命教育为主题,注重生命教育中的心理健康。因疫情不断反复而封校、延迟开学、居家隔离的大学生、中小学生们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在这个特殊时期,一般人都会感到厌烦、担心、焦虑,无聊等,有这些情绪反应也是一种非正常情况下的正常反应,要认识到这种情绪本身的合理性,不要过度地去对抗它。心理学研究指出,情绪具有功能性,情绪是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主观体验或反映,情绪本身通常会携带着一些信息,比如当我们感到无聊时,“无聊”是来提醒我们去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当感到不开心的时候,“不开心”是来提醒我们需要去寻找或培养一些兴趣,做一些开心的事情。所以情绪本身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在于我们是否能正确理解情绪所传递的信息。
面对疫情反弹,提出以下建议与方法:
1.实事求是,接受现实
无论你愿不愿意,疫情就在这里,对已经存在的事实,我们只能接受、允许。力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心理上同样适用,你不去抗拒它,它对你的心理就没有了压迫力。
2.做力所能及之事
实事求是的行动原则就是接纳不可改变的,改变能改变的。所以作为普通人,我们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过好自己的生活、做好防护和检测。其他的则与我们关系不大。
3.让自己充实起来
待在家或被隔离的同学们,千万别太闲,闲了就容易胡思乱想。让自己忙碌起来,用有意义的事情填满生活,同时享受慢下来的时光。
4.用积极的解释风格来看待疫情
如何看待一个问题?它是暂时的还是永恒的,它是个别的还是普遍的,它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如果说一个问题在你眼中是永久的、普遍的、内在的,那你就会觉得它无论怎样都解决不了、永远都解决不了,这样很可能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就会失去希望,就会抑郁。所以要抱有希望,积极抗疫,耐心等待它过去。
5.学习并练习情绪放松的方法
学习一些能够帮助我们管理和放松情绪的方法,尤其当你感觉焦虑紧张时去练习,能让你更快恢复平静。如,包括腹式呼吸、蝴蝶抱抱、正念、冥想等等。
6.健康生活、规律作息
尽可能保证饮食健康、规律运动和睡眠充足。因为这三项和心情一起构成了我们的健康基石。只有身体健康有活力,才能有好的心理状态,也才能有更强的免疫力,更好地去保护自己,对抗疫情。
这就是疫情之下维护心理健康最基本的几个方面。面对疫情,积极乐观的情绪、健康向上的心态,也是一种强大的免疫力。我们要主动调整自己对待疫情和居家的心态,减少无意义的指责、抱怨。就个人而言,要保持理性平和,对疫情有科学认知,积极做好个人防护,不偏听偏信、不盲从跟风、不信谣传谣,坚定战胜疫情信心。也要学会接纳自己的消极情绪,悦纳自我,学会调节。
尽管我们被迫封锁了了校门无法在闲暇时间与同学一起逛街,去感受不同的校外风光;也可能无法尽情的与两三好友相聚;跨国旅游与国内旅游变得艰难繁琐;失去了曾经的肆意、自由。有人说,青春才几年,疫情已经占了三年,这三年的时光,我们可能有太多太多的遗憾。但不要灰心,疫情终会散去,那些遗憾终究会被弥补。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容应对,我们不会被打败,也不能被打败。
——开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