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的众多现象中,近因效应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概念。它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依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也就是说,在交往过程里,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据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被称为“新颖效应”。
生活中,近因效应的例子屡见不鲜。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脑海中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常让你生气的朋友,当谈起生气原因时,能想到的大概只是最近的两三条。在学习和人际交往里,这种现象也极为常见。
从科学研究角度看,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曾用编撰的描写男孩吉姆生活片段的文字材料进行实验,研究首因效应,同时也侧面反映了近因效应的存在。当人们对一系列事物进行识记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会优于中间部分项目,这正是近因效应的作用体现。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就越明显,因为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使得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
然而,近因效应在一些情况下也可能带来弊端。比如在企业管理中,有的组织一直表现不佳,但因某职工见义勇为受到表扬,就被认为一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以近期一事来评判整体工作,容易导致片面、失误的判断。
了解近因效应,能让我们在人际交往和认知过程中更加理性。我们既要重视给他人留下良好的近期印象,也要避免仅凭最近的信息就轻易改变对他人的长期看法,从而更客观、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