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发现15岁的女儿不在家,她留下一封信,上面写着:
“亲爱的爸爸妈妈,今天我和兰迪私奔了。兰迪是个很有个性的人,身上刺了各种花纹,只有42岁,并不老,对不对?
我将和他住到森林里去,当然,不只我和他两个人,兰迪还有另外几个女人,可是我并不介意。我们将会种植大麻,除了自己吸食外,还可以卖给朋友。我还希望我们在那个地方生很多孩子。
在这个过程里,也希望医学技术可以有很大的进步,这样兰迪的艾滋病就可以治好。”
父亲读到这里,已经崩溃了。
然而他发现最下面还有一句话:“未完,请看背面。”
背面是这样写的:
“爸爸,那一页所说的都不是真的。真相是我在隔壁同学家里,期中考试的试卷放在抽屉里,请打开后签上字。
我之所以写这封信,就是告诉你,世界上有比考试没考好更糟糕的事情。你现在给我打电话,告诉我,我可以安全回家了。”
父亲当即泪奔!
在这个故事中,父亲感到崩溃是因为他发现15岁的女儿和一个有着42岁年龄且还有其他女人、罹患艾滋病、有吸毒等问题的男人私奔了,女儿的未来就毁了。可当他了解到事情的真相,私奔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真相却是期中考试没考好而已。这时他的心就放下了。他心里想:和女儿的未来被毁相比,期中考试没考好,只是小事一桩。期中考试没考好,可以期末再努力考好; 这学期没考好,可以下学期再努力考好。总体来说,都还是有希望变好的。想到这里,父亲的眼泪不禁流了出来。
让我们换一个场景看一下,结果会怎么样呢? 这样的场景是在我们家庭中经常发生的:15岁的女儿,拿着期中考试成绩回家,让父亲在成绩单上签名。父亲看到女儿的考试成绩不如预期,于是勃然大怒狠狠地骂了女儿几句,甚至有可能揍她。
同样的考试成绩,为什么在《私奔》的小说中父亲有的是庆幸,而在现实的情形中(后一种场景) 父亲却是勃然大怒呢? 其实这是因为比较标准的不同所致。在小说中,与女儿和42岁男人私奔所导致的后果相比,父亲觉得糟糕的考试成绩就算不了什么了; 在后一个场景中,糟糕的考试成绩与期望成绩相比,就显得非常不理想,甚至让父亲感到挫败,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可见比较标准的不同,会导致认知和情绪体验不一样。
其实和这个故事类似的,有一个大家熟知的“半杯牛奶”的隐喻。有人看到半杯牛奶会很高兴,有人看到半杯牛奶会很沮丧。感到高兴,是因为他把半杯牛奶和空杯相比; 而感到沮丧的人是把半杯牛奶和满杯牛奶相比。同样是半杯牛奶,比较标准不同,感受就不一样了。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把空杯叫作零点,把满杯叫作完美点。人的许多的心理上的问题和糟糕的情绪体验,其实和比较标准有关。我们往往习惯于把自己的表现与完美标准(完美点)进行比较,这个完美标准(完美点)常见的就是自己的愿望或期望。
一旦将自己的实际表现与期望相比,你就会发现不如人意因而会感到沮丧、失望等消极情绪。心理咨询,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改变来访者的比较标准,或者说参照的点。把来访者与完美点相比的习惯,调整为与零点相比,这样一来,心情就会好转。
前面《私奔》这个故事完美地呈现了这一做法。用糟糕的期中考试成绩,和父亲的期望(完美点)相比,父亲就会感到沮丧,表现出愤怒; 如果与女儿私奔,与未来被毁相比,父亲就会感到庆幸,心中稍感安慰。
生活中有一句话叫“破财免灾”,其实也是改变比较标准的做法。例如,你不小心丢了1万元钱,这时有人开解你说:“就当作生病花掉了1万元吧。”如果你真能这么想,你的心情就会好转。丢1万元,如果与不丢钱(完美点)相比,这当然是一个损失。但如果和生病花去1万元相比,你就会感觉好得多。这是因为生病不仅会花去1万元,还会让你痛苦,耽误你上班或学习的时间,有可能被扣奖金,甚至需要人陪护,等等。